【聚焦工程师文化】有心,便可创造——记我校校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领军人才强荧
作者:     更新日期: 2014-12-16     访问次数: 567

      他在上海新闻行业里有着堪称传奇一样的经历:既深入过各种角色如的士司机、殡葬工等,为的是写出鲜活的体验式报道;又曾经飘流过长江,攀登过雪山,穿越过“死亡之海”,过南极和北极,还“凭着好玩,写过10余本书……他就是我校校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兼书记、文汇报经济部主任高级记者强荧。

深入角色的体验式报道,只为民生故

      强荧1975年毕业于我校前身之一的冶专,他说,自己本来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但后来却成为了一名记者,并终生以此为业,从事新闻工作超过30年。这种人生的大转折,其实来自于母校的培养,一方面是知识领域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母校给一句教诲:“只要有心,就可创造。”这句话,最好地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很多东西,原来与自己毫不相干。有了心,就会去寻觅它。于是,人生的历程就改变了。

      30年来,埋头于采访第一线,读者们称为“平民记者”。他于八十年代实践“体验式报道”,通过走基层察民情,亲身体验出租车司机、巡警、殡葬工、卖报人、保险推销员等普通劳动者生活,发表了一系列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有影响的体验式报道。例如他曾经当过一周多的的士司机,亲历了的士司机工作的工作时间长、就餐无规律、不懂门道就接不到客源、“份子钱”带来的压力等,也交到了许多司机朋友,最后他以一篇《啊,的士》的报道,道出了司机们的辛苦,引起了相关方面的关注并着手为的士司机排忧解难。出租车司机深受感动,要选当行业工会主席,让终身免费坐出租车。此外,关于殡葬工卖报人等劳动者的民生报道,同样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他对于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也使得不少不者放风说要给他“颜色”看,因为的报道,让不良现象曝光、让不法者无处躲藏。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其实,强荧不仅是一位时刻秉承着“以人民利益为本”的优秀记者,他还是一个阅历丰富的业余“探险家”。他说,很多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冲动”开始,这“冲”,缘于对生活的热爱。1986年,偶然在广播中听到长江漂流的消息,便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冲上第一线,在半年多的漂流历程中,他和队友们冲过了无数的暗礁险滩,也亲身经历了生死瞬间,更目睹了数名队友不幸罹难,最终赢得了“长漂”胜利。而数个月实地采访的他著书《最后的征服》为“长漂”划上句号,同时也开启了他的“探险”生涯:1990年的“摩托西行”,他和队友们组成摩托车队,沿着古“丝绸之路”横穿千里无人烟的茫茫戈壁;1993年他步行72天、跨越4000多公里,成功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并凯旋而归;1994年他深入广西九万大山的莽莽丛林去寻找“野人”,进行“科考”活动,但终未发现;1999年他和一支来自日本、香港、内地业余队员共同组成的登山队成功攀登了西藏的大雪山;2000年他随“申奥”团队一起从北京驱车前往莫斯科,35天行程上万公里;最浓墨重彩的是:2003年随中国科考队横渡太平洋,行程4万多公里,并偶然发现一颗火星陨石,国家极地办和中国极地所将该陨石命名为“强荧GRV021604”2005,他作为中国科考队正式队员去北极,参与建立中国个北极考察站——黄河站……

      在这丰富的“探险”经历背后,是他极大地拓展了报道的视野、提高了报道的鲜活性和可读性。这些立意新颖、视角独具、深度解析的系列新闻报道,使强荧俨然成为沪上新闻界的传奇人物。因此,他于1995年荣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中国报刊之星”称号2001年获上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他被选为上海新闻奖评委上海新闻高级职称专家评委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他还在新闻界特别设立了“强荧新闻奉献奖”,奖励那些冒着风险采编来的新闻佳作。

实践、探索、创新:他眼中的工程师人才之突出特征

      强荧对母校的感情很深。虽然他早已不从事当初所学的专业,但他认为,新闻工作与其他职业(如工程师)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正如教师被谓之“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样,杰出记者何尝不是“新闻工程师”?其实,理工科专业的学子树立成为卓越工程师的远大理想,一样要从实践入手,就象记者的“体验式报道”一样,否则哪来的鲜活和深度?于理工科学子而言,首先要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善于在实践、实训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以及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工程师是一个有着自身规范要求、自身精神特质的称谓,其中应包含的突出品质应该有强烈的实践精神、博雅的知识体系、精深的技术能力,或许最主要的还是得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在企业里,工程师应该既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问题;操作工只是按流程操作,而当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或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则应该由工程师依靠他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知识,予以现场解决。其次,工程师还需要不断研究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进;最后,优秀的工程师还应该创造性地研发市场上没有的新技术、新产品。而这些特质,作为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学校,需要培养学子实践、探索、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