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学校召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会,校党委书记刘宇陆出席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柯勤飞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宋敏娟代表学校作阶段性工作总结并部署下一阶段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星海,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副校长毛祥东出席会议。  刘宇陆在讲话中指出,学校长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形成了具有上应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要完成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关键就在于紧紧抓住并做好立德这一核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其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刘宇陆强调,要进一步筑强课程这一基础。没有好的课程建设则课程思政功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将育人功能、德育元素无痕地、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要使教育教学实践合乎客观的高等教育规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注重政治导向,挖掘政治文化的育人价值;自然科学课程要挖掘其人文和科学精神,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应用技术类课程可以通过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或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刘宇陆要求,要进一步抓牢教师这一关键。教师要修身立德,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各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利用一切机会和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把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所必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确保课程建设载体到位。他说,希望全校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群策群力,一起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做精思政理论课之“盐”、做鲜课程思政之“汤”、做强思政教师之“厨”,真正做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这篇大文章。  柯勤飞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大会,是学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向教学一线延伸,落实“盐溶于汤”的课程思政理念,促进每位教师担当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一次工作部署会议。要进一步激发教师积极性,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与品行的“大先生”,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在每一门课程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差异化、精准化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引领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她要求,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把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体现和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共同开创我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新的局面。  宋敏娟在总结工作时指出,学校党政着眼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精神,紧扣校情,积极实践“盐溶于汤”的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理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打造党政联合、内外联合、学科联合的三大联合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多管齐下,注重成效,在顶层设计、把握方向、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进展,形成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格局,全校课程思政推进建设工作呈现出较好局面。宋敏娟指出,未来课程思政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要按照着眼长远、夯实基础、扎实起步、不断完善、积累经验、逐步覆盖的思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关键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牢牢把握“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要素,着力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全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华容教授、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周小理教授、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曹扬教授分别以《坚定目标、务求实效、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重要抓手》为题,先后作交流发言。 大会播放了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回顾专题视频片。  学校全体中层正职干部,各学院(部)分管教学、学生工作负责同志,全校各系(教研室)主任,全体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教师,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全体干部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2017年以来,在积极推进试点改革的基础上,目前学校已建有专业育人类课程30门、综合素养类课程15门、近200位老师参与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格局,并覆盖到了全校各学院。根据学校部署和安排,下一步将在改进中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着力完善“4+1+X”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程体系;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完成“中国智造”和“美丽中国”两门课程在MOOC平台上线,完成“中国古代技术”在线课程拍摄制作,做好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一带一路,车文同轨”课程建设,遴选5门优质综合素养课程试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重点建设120门精品示范课程,逐步在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合力推进专业育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抓好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建设,着力打造8个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示范性学院、24个示范团队和80门示范性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