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院科研工作获进展 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
作者:     更新日期: 2021-04-22     访问次数: 20

  近日,化工学院李丹教授课题组首次创建了一种基于气体发生-纸基薄膜微萃取(VG-PTFM)系统的肺癌标志物快速检测方法。该系统利用具有荧光和表面增强拉曼(SERS)性能的核壳金纳米棒-量子点@金属有机骨架(GNRs-QDs@NU-901)功能材料,实现苯甲醛气体分子的高灵敏高特异分析检测。该成果设计开发的VG-PTFM分析装置,突破了气体传感中广泛存在的灵敏度低和特异性差等瓶颈问题,不仅可实现复杂样品中痕量组分的高效富集和高特异识别,还能实现人体呼气中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高通量和高精准检测。此外,该VG-PTFM分析装置成功用于肺癌患者和健康人群呼气中肿瘤标志物的快速筛查和精准区分,因而在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等方面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以“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Volatile ldehydes as Lung Cancer Biomarkers by Vapor Generation Combined with Paper-based Thin Film Microextra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权威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上(Anal. Chem. 2021, 93, 4924-4931),并被选作封面文章。

  同时,化工学院叶璟副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手性除草剂精喹禾灵和喹禾灵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显著的急性毒性,且对映体选择性毒性差异较大;精喹禾灵和喹禾灵对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saB、psbD1以及微囊藻毒素MC-LR转运相关基因mcyH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可诱导微囊藻毒素MC-LR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与藻毒素协同污染水环境,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该研究成果从对映体层面探究手性除草剂对非靶标生物铜绿微囊藻对映选择性毒性差异,从而为手性农药的安全高效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揭示手性除草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机制。通过探究手性除草剂对藻毒素合成与释放的影响,综合评价手性除草剂的环境风险,为水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相关成果以“Effects of the herbicides quizalofop-p-ethyl and quizalofop-ethyl on the physiology, oxidative damag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microcystin-LR in 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题发表在杂志“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该杂志期刊影响因子:8.6 (中科院一区)。


文/图:科技研究院